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天行丽江旅游电话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策划 / 青石板上的脚步,浸透了丽江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

青石板上的脚步,浸透了丽江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

周总理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正如歌里唱的那样,56个民族56朵花,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足有25个之多。

在丽江,少数民族人口也蔚为壮观。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以纳西族、彝族等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铺陈着生动恢弘的民族画卷,绽放出各具特色的魅力风彩。

绚烂多彩的民族习俗

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民族的萌芽和成长,又都融汇于历史长河中。

丽江城并非一日建成,800年前的宋元之际,丽江人的祖先木氏一族来到这里。凭借连接川、滇、藏三省份的优越位置,商贾日益兴盛,人口逐渐密集。几百年风云过眼,截至去年,丽江登记总人口约124多万人,其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约70多万人,占到总人口的一半还要多。

在丽江的少数民族中,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文化传统方面,纳西族都首屈一指,其语言、民居、服饰、节日等,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丽江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语、东巴文)。他们一出生,在家庭谱系中,说的都是纳西话。即使学校里是汉语教学,一回到家,便自由切换。当地的街景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标记汉语的地方,一般都会附带东巴文。
除了语言文字,衣食住行也颇具特色。穿着上,具有鲜明纳西特点的服装,要属“披星戴月衣”。这种由羊皮做成的衣服,既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象征着纳西人“勤劳善良美好的品质”,寓意“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

对于美食,纳西人就更讲究了。比如当地最有名的一道小吃“丽江粑粑”,用料十分考究,一定要用当地特有的麦面,再加上十几种配料烤制而成,酥脆可口,十分美味。明代徐霞客到访丽江时,当地人就用“粑粑”款待他。他还把这种美食称作“酥饼油丝”,写进了游记里,堪称“舌尖上的大明”。


丽江的古城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古城街道有一个神奇的特点,“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因为全由红色角砾岩铺就。城中的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技术精湛,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纳西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如,最为隆重的“三朵节”、切磋才艺的“东巴会”等。
除了纳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也为丽江增添了动人魅力。比如,热情洋溢的彝族打歌舞、美味的白族牛肉汤、传统的傈僳族麻布衣……
丽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为各民族绚烂多彩的文化习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让这里的生活具有无限可能。

无限可能的丽江生活 

世界上大概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活在丽江的,一种是想要去丽江生活的。
丽江生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早在上个世纪,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就曾深深感慨“与其躺在夏威夷的病床上,我更愿意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神秘精奥的东巴文明,深深吸引着这位“纳西学之父”。他毕生精力都在研究丽江,甚至远渡重洋,在此生活长达27年之久。

丽江生活,往往能使人觉醒。1998年,《新周刊》创始人孙冕第一次来到丽江。当他脱掉西装领带,穿上当地少数民族服装,和纳西人喝酒唱歌,如释重负。他后来感慨,“在去丽江之前,自己没有真正活过”。丽江,让人忘却烦恼,坦荡无碍地面对人生。

丽江生活,总是让人流连忘返。2001年的几次拍摄,让孙俪彻底爱上了丽江。她深情回忆“丽江是我一辈子都想生活在那里的地方,我对这里有着故乡般的眷念。”孙俪的处女作《玉观音》就是在此拍摄,大红大紫后,她还是忘不掉曾在丽江的那份初心。
丽江生活,是书里歌里的乌托邦。畅销作家大冰,写的最多的就是丽江。民谣歌手赵雷,也曾在丽江驻唱多年。丽江故事、纳西文明、东巴古乐等,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也吸引了无数读者和听众慕名而来。在那些音符或字里行间,丽江就是美化生活的“理想国”。
多彩的生活,来源于多元的文化。正因为有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习俗和传统,丽江这座包容的城市,才更加丰富,生活才有了无限可能。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