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红色党建主题团建拓展训练重点之一:丽江雄古红军村基地
丽江红色党建主题团建拓展训练重点之一:丽江雄古红军村基地;1936年4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两路红军在雄古会合后,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三天时间里,红军在雄古设立了红军临时息脚和粮草补充之地,一万多红军将士在这里稍作休整停留后,迅速翻越后山进入石鼓,从此,雄古留下了很多关于红军的痕迹和故事。
在雄古,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身着红军服,与当地村民、学生一起重走了长征路……了解整个村落、每一个重修遗迹。
雄古红色文化陈列馆更是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物件向大家讲述了当年红军与雄古的故事、记录了这份最珍贵的记忆。
活动还通过吃红军饭、唱红歌、跳红舞、讲红色故事等文艺展演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
重走长征路、唱红歌、讲红色故事…他们这样追忆那段历史
1936年4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鹤庆兵分两路进入丽江。贺龙率领红二军团为右路军,翻越关坡到漾西等地进入丽江坝区,经过黄山、拉市、太安、到九河雄古;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为左路军,翻越鹤庆西山经石灰窑、螳螂坝、九河、白汉场到雄古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两路军在雄古短暂休整后直奔金沙江渡口;进入石鼓至巨甸五个渡口抢渡金沙江。雄古村是红军长征时两路红军都经过的为数不多的地方之一。
走进村里,一栋栋老屋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梨树下,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沧桑却不失风采:用作红军临时医院的庙堂里一口硫磺水井,曾用来救治红军伤员的伤口;日月泉边的空地上,曾架起的大锅为红军烧水做饭和清洗战马;木氏土司时期就设关驻防的弓弩坊里,红军曾在这里购制弓弩和刀片;村民和兆伟家的榨油坊里,红军曾在这里帮助和兆伟榨油,并留下银元购买了他家的油;三位红军重伤员抢救无效牺牲在雄古,红军离开前委托村民帮助掩埋,无名红军烈士的墓碑前让后人缅怀……
从村子一步步走来,土墙上写着“军爱民、民爱军”等在大字宣传标语,质朴热情的村民向我们打招呼,当年的那段峥嵘岁月如电影胶片一般一幕幕呈现在眼前,重新还原着当年的那段激荡心灵的红色往事。
一位民营企业家的红色情结
如今,当年红军经过雄古时留下的一个个历史遗迹已被次第“点亮”,相关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并被我们后人一次次瞻仰和缅怀,这个村子的红色故事正被更多的人知晓,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丽江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支持。
2017年,丽江金穗公司董事长唐杰被推选为丽江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从任会长之初,唐杰就一直思考在丽江打造一个传承红军革命理想的教育基地,寻找的足迹从七河的东关村到德为村再到古鼓,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九河乡雄古村。这个村是两路红军共同经过,并且有确凿的史实。从2019年开始,唐杰个人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容村貌的提升建设,修复了“欢迎红军”牌坊、红军临时医院等,并建成了红色文化陈列馆。4月28日这一天,终于迎来了正式开馆。
其实,开发“红军村”还缘于唐杰心底的一个红色情结,当年红二、六军团经过丽江古城时,唐杰的爷爷和二爷爷是丽江古城的铁匠,红军在他们家的铁匠铺里订了400副马掌,爷爷给唐杰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红军纪律严密、秋毫无犯的严明作风给唐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如同一粒红色的种子埋藏在了他的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有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才有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丽江本土民营企业人士,对先烈是发自肺腑的崇敬之情。我所做的事是值得我去做的。”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挖掘红色文化的初衷。
正是基于这份红色情怀,由唐杰独立出资700万元拍摄的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红麦》也将于不久上映,其外景拍摄地部分也选在了雄古村。电影中的人物唐尚泉和唐尚武,其人物原型也正是唐杰的爷爷和二爷爷。通过对丽江红色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丽江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位退伍老兵的红色信仰
雄古村里的红色故事,成为这个村子初心如磐的生动写照,这些红色故事不但留在了纪念馆里、村民的言语里,更厚植在了每一个村民的脑中和心中……接下来要讲的就是雄古村一个普通的村民和耀龙。
和耀龙是一名退伍老兵,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某师,穿过村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最西头的老梨树下就是他的家。
1936年4月红军队伍经过村子时,不明就里的村民大部分都躲进了山里。和耀龙的爷爷和月是买卖鹦鹉的,到过上海、重庆等大城市。从爷爷的讲述中,他得知,红军来了以后,是见多识广的爷爷站出来安抚村民,爷爷还告诉他,“红军和以往来的部队都不一样,他们不进民房,只住在村里的庙堂、坪坝上。”
从小爱听红军故事的和耀龙,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军人。今年71岁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建一座五十四集团军丽江战友纪念碑。这些退伍回到家乡的老战士们,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丽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参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贫困、温饱到小康的社会实践,亲自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擅长墙体画的和耀龙还将用他的画笔把这些画下来,画在纪念碑上,让子孙后代牢记过去,并把好的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他家的后院里,我们看到,纪念碑靠他个人的力量开始施工了,一砖一石,一心一念,红色信念愈加坚定。
正如和柏华所说的,“要用好先辈留下的红色资源,把红色精神和红色力量作为我村发展的动力之源。”如今,全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乡村治理新局面。同时,发展水果、土鸡等种养殖业,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线路,村“两委”班子对村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心怀感恩的民营企业家唐杰,一心为民的村支书和柏华,信仰如虹的村民和耀龙,铸魂育人的乡村教师和鹤……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这个纳西古村里,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的原生力一直深深蕴藏在每个人平凡的生活中,历久弥新,至今从未改变。